“老李,你家那点退休金,是不是也总觉得越花越快?”
“别提了,上周去趟超市,本来就想买点米面油,结果一结账傻眼——钱都跑哪儿去了?”
这样的对话,在咱们小区楼下的长椅上隔三差五就能听见。看似平常的一次逛超市,却成了不少老人心头的疑惑:没买啥大件,为啥兜里的钱越来越薄?其实,这背后还真有门道。今天咱们就聊聊,那些让退休金悄悄溜走的“消费陷阱”,到底是怎么设局、又该咋防。
入口特价区:便宜真的等于实惠吗?
谁不爱捡便宜?尤其是一进门,特价牌子挂得高高,“清仓甩卖”“跳楼价”几个大字晃得人心痒痒。78岁的李伯每次逛超市,都习惯先围着这堆展台转两圈。“这些饼干才2块钱一包,不买亏了!”可回到家,他媳妇却直摇头:“你看看保质期,下个月就过期,你吃得完吗?”
据2025年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》披露,超过22%的老年消费者投诉集中在临期食品和虚假促销上。不少商家把原价标得离谱,再贴个“大降XX元”,让人以为捡到了宝,其实可能连市场正常售价都没摸着边。有时候,一些包装新潮的小品牌,也混迹其中,用所谓特价吸引眼球,但质量却难说靠谱。
货架尽头堆头:占便宜反被套路
再往里走,那些货架尽头的大堆商品,总是最热闹。“买二送一”“满减赠品”轮番上阵。前阵子我邻居王阿姨搬回两箱纸巾,还附送一个塑料桶,她乐呵呵地说:“划算啊,这桶不要白不要。”结果呢?纸巾用了一年还剩半箱,小桶塞进柜子落灰。
民政部2025年发布的数据指出,有近四成60岁以上消费者曾因促销捆绑购买非必需品而后悔。这类堆头,经常混杂一些“三无”保健品或者打着健康旗号的小玩意儿,比如蜂胶胶囊、降压手环之类,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,这类产品利润空间极大,却未必真正适合或安全。一旦贪图小利,很容易把辛苦攒下的钱变成无用之物,更别提有时还会耽误正经治病。
收银台“小钱坑”:随手拿,其实最伤钱包
排队结账时,大伙是不是都有过这种经历——明明购物车已经装满,可还是忍不住顺手拿几样收银台旁的小零食、小饰品?这些单价低廉的小东西,看起来不起眼,但积少成多,一个月下来也是笔不小开支。而且,有调查显示(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核准),60岁以上顾客在收银台区域的人均消费比其他年龄段高出30%以上!
更糟糕的是,还有不少打擦边球的“三无产品”,比如磁疗鞋垫、神奇护膝等,总喜欢摆在这里专骗老人养老钱。这种情况下,一时嘴馋或好奇,很可能掉进商家的“小额陷阱”。
家庭故事里的警钟声
其实,每个家庭里多少都有类似故事。我表姑前阵子刚学会用智能手机,就拉着我炫耀她新淘来的养生壶,说是超市搞活动,“原本要299,现在只要99”。结果查查网上同款才卖59,而且根本没有什么所谓健康认证。我劝她以后购物先做功课,她笑说:“唉,人到晚年,就怕寂寞,多数时候图个热闹。”
这话听起来扎心,却也真实。据《2025中国社区养老调研》显示,超过55%的受访老人表示自己逛超市主要为消磨时间,而非实际需要。这种情感需求,让他们更容易被营销噱头牵着鼻子走。
聪明消费,从
实盘的股票杠杆平台,配资平台查询,场外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