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开封有个包青天,铁面无私辨忠奸”,这话谁没听过?影视里的包拯,脸黑得跟炭似的,额头还挂个月牙,看着就不好惹。
可你知道吗?这形象全是编的!真实的包拯,不仅不黑,还白得很,额头上也没那月牙印。
那为啥我们印象里的包拯是黑脸?真实的他到底长啥样?今天咱们就拿史料和文物说话,把这事掰扯明白,别再被影视剧骗了。
提到包拯,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说“黑脸月牙”。可翻开正经史料就会发现,这形象跟真的包拯差了十万八千里。真实的包拯,皮肤不仅不黑,还白白净净,额头中间也没有月牙形状的印记。
有个叫张田的宋朝官员,跟包拯关系特别铁。他俩不光是一起上班的同事,还是儿女亲家——张田的女儿嫁给了包拯的儿子。张田在自己的记录里写得明明白白:“面白皙,有丰仪”。意思就是包拯脸色白净,身材还有点微胖,看着挺有气度,完全不是影视里那种凶巴巴的黑面形象。
除了文字记录,还有实物证据。北京故宫博物院里,藏着一幅包拯的画像。画里的包拯,戴着乌纱帽,穿着红色的官袍——要知道,宋代官员穿红袍有讲究,得是正三品以上的高阶官员才有这资格,这也能看出包拯当年的官阶不低。再看脸,肤色是正常的白皙,额头光溜溜的,压根没有传说中的月牙。
一边是熟人的文字记录,一边是故宫藏的画像,这俩证据放在一起,明摆着告诉我们:包拯跟影视里的黑脸月牙形象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那为啥包拯会被传成黑脸呢?这里面有两个说法,一个是民间传说,一个跟戏里的脸谱有关。
民间有个挺玄乎的传说。说北宋末年,老百姓过得苦,玉皇大帝就派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救苦救难。包拯就是文曲星转世,可他下凡前慌慌张张拿错了脸谱,本来该拿文曲星的白脸,结果拿了武士的黑脸。就因为这一错,他下凡后就成了黑脸。可咱们已经知道,包拯实际是白面书生,这传说就是老百姓编出来的,当不得真。
更靠谱的说法,是跟戏剧脸谱有关。《宋史・包拯传》里写:“包拯立朝刚毅,贵戚宦官为之敛手,闻之者皆惮之。”意思是包拯在朝廷上特别刚正,皇亲国戚、宦官见了他都不敢乱来,听说他的人都怕他。
在传统戏剧里,脸谱颜色有讲究:红脸代表忠义,比如关羽;白脸代表奸诈,比如曹操;而黑脸,就代表刚正不阿、勇猛正义。为了突出包拯公正断案、不怕权贵的性格,戏班子就把他的脸画成黑色。后来戏越演越多,传得越来越广,大家就慢慢觉得,包拯本来就是黑脸了。
再说说包拯额头上的月牙,这事儿也有门道。民间传说比黑脸的还玄乎,说包拯断案太厉害,名气都传到地府去了。阎王爷特别欣赏他,就给了他“白天断人间案,晚上断地府案”的本事。他额头上的月牙,就是进出地府的通行证,晚上凭着这月牙,就能顺利去地府帮阎王爷断案。
可传说归传说,真实情况是,包拯额头上的月牙,是清代京剧里才加上去的。元朝和明朝的戏里,包拯已经是黑脸了,但额头上还没有月牙。直到清朝,京剧发展起来,才给包拯的扮相加了个月牙。
这月牙也不是随便加的,有象征意义。古人觉得月亮挂在天上,干净又高尚,好多文人都喜欢拿月亮比喻自己品德好。老百姓给包拯加个月牙,就是认可他的清正廉洁,觉得他像月亮一样,干净皎洁,不沾一点脏东西。
想想看,要是包拯知道后人把他画成黑脸月牙的样子,估计也得吓一跳。我们看历史人物,不能光看影视剧和传说,得拿史料当依据,客观去认识。
包拯真正值得我们记住的,不是黑脸月牙的形象,而是他刚正不阿、清正廉洁的品性,不管是贵戚还是宦官,他都敢得罪;不管案子多复杂,他都敢查到底。
实盘的股票杠杆平台,配资平台查询,场外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