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导读
很简单的医案一则。温阳的次第有讲究,如果搞反了可不得了。
文末按语讲学习中医的方法,诸位可参考。
图片
从小爱吃冰棍、十多年来后背怕风冷:服附子汤后热力自腰间升起,顿觉舒适
作者:tsp南极
2024.8.18
缘起
一天,一位深圳的朋友联系我,请我帮帮忙:“我小时候经常西瓜,雪糕冰棍,大概十多岁到现在,慢性鼻炎已经十多年,怕风(稍大的风扇和自然风吹到背部不舒服,容易打喷嚏),晨起鼻涕较轻较白,背部怕冷,大小便正常,平时不喜欢多喝水,喜欢吃温热食物不喜欢寒凉,喝水多容易多排小便,汗多,动一会就后背身上出汗,舌淡,苔薄白”
图片
我一看就知道这病一定顽固。
这类从小积累下来的病,病根很深,很多都见效缓慢。
当然,有时候见效也快,但是请大家记住,见效不等于断根!
很多体质差患者,吃一两周药马上就舒服了,但是想要停药后再不复发,跟从没得过病一样,那是很费劲的!
治疗时间不够,或者生活上不注意,病症分分钟会反弹回来。
所以必须要把丑话说在前面,以降低其期待值。这样的方法也可以把期待值过高的病患给过滤掉,避免烦恼。
刻下症状
容易出汗,走动一下就大汗,身体背后部位出汗明显多。
流鼻涕晨起量多,大概擤鼻涕10多次,颜色清白,稀。
胃口正常。
吃寒凉食物加重症状。
不爱喝水,喝水也喝热开水,喝水稍微多一些容易排尿频繁,一个上午3次。
不容易口干舌燥、不喜欢喝水。
平时黑眼圈,会有疲劳乏力、精神倦怠情况,怕风吹,尤其后背怕风。哪怕是天热的时候,还是后背怕吹风,一吹打喷嚏。
大便正常,条状。1天一次。
小便正常,但喝水多一点容易上厕所,偏白和淡黄色,无夜尿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辨证
这是照着书生病:
《伤寒论》
304、少阴病。得之一二日。口中和。其背恶寒者。当灸之。附子汤主之。
人参附子放在一起可以温暖后背,大有功效。
这一病症有比较容易被错判的地方,我解释如下:
肺开窍于鼻,早晨起来流清涕量多,可知肺脏中存在寒饮。
后背不耐风寒、吹风就难受,可见后背部的卫气不足,肌表皮毛对风寒的耐受能力下降。
那么是不是我们单纯治疗肺卫就可以了呢?不是的!要知道肌表皮毛、上焦肺脏与下焦肾脏有密切的联系。
作为一身阳气根本的肾阳都开始虚弱的时候,上焦的脏器出现虚寒症状是很正常的。这个时候如果机械的把药物与症状对应,单纯用黄芪类方治疗恶风多汗的症状,往往不能得效。此时应该先从下焦肾阳开始培补,肾阳充足就会自然升发,肌表卫气自然充足,人就抗寒了。如果肾阳不足的情况改善之后,肌表还是恶风,再用黄芪剂推动阳气由里出表化为卫气,恶风也会很快痊愈。这个治疗顺序勿要搞反了:虚劳精亏、脑力差、精神不好,必须少火生气,大剂附子反而不如小剂量以上可供参考。
还有一点,根据我的观察,下焦肾气亏损的病患常常有严重的黑眼圈,哪怕不怎么熬夜,黑眼圈也会很明显,肾阴不足与肾阳不足均可出现。当然,水饮亦可诱发面黑,可以看看刘渡舟老先生的《水证论》。
处方
附子汤原方,不加减
炮附子6,红参6,生白术12,茯苓9,生白芍9
3剂
2024.8.21
反馈
我一看朋友说的:“每次喝药后感觉很舒服,身体发热微微出汗(相对平时较多),后背有一股暖气从下半身往上升起”
就知道药已中病。
图片
处方
效不更方,守方再5剂。
2024.8.27
反馈
朋友反馈情况继续好转:
“喝药五天后,感觉后背不那么怕吹风了。半夜有时候起来会流汗,衣服后背有湿,比第一次要少些。晨起出汗量少些,打喷嚏流鼻涕的次数比第一次喝药之前有所减少。喝药后感觉很舒服,身体发热微微出汗(相对平时较多),后背有一股暖气从下半身往上升起。
之前问诊单漏了一些情况,现在补充一些情况:鼻子多年嗅觉不灵敏,要凑得很近才能闻到。”
图片
思考
附子这个药到底是强壮下焦肾阳为主,还是振奋上焦心阳为主呢?
就我个人体会来看,我认为炮制过的附子还是偏向于下焦一些。
事实上,服用附子对症的表现之一,就是感觉人体下部温暖舒适,然后一股热力从身体下部慢慢上升,暖暖的很舒服。
如果是以振作心阳为主,当为胸口先温热,然后再慢慢延伸到下焦,对吧。
当然,上焦有虚火的人服用附子之后,反而会觉得头面清凉,因为附子蒸化下焦的寒水升腾到上焦以灭火,上面虚火被灭,火邪自然就下行归肾了,这就是引火归原的底层原理:5岁小儿荨麻疹、全身起风团、奇痒无比:内服外治并用,2剂速愈
以上医案末尾的按语中我详细讲过。
此外,我必须提一句,由于心肾之间是相互联动的,所以一切强壮肾阳的药物都可以间接改善心阳。
人体阳气本就相互联动,大家千万不要觉得某某药只能入A脏腑,而不能入B脏腑,这是固化思维。
药物对人体的作用,不是点对点的打击,而是在一个范围内造势,从而纠正人体大势上的偏性。
处方
效不更方,再10剂。
结果
药后反馈良好,通身舒适。遂再加收敛肾精之龙龙骨牡蛎,令其时不时服用,以巩固疗效。
哦对了,这位朋友服用附子汤之后有出汗的情况,是否是因为药物太燥热了呢?
观其服药后舌象仍旧淡嫩,可知非也。
图片
南极按
闫云科《经方躬行录》中对附子汤的讲解颇为精彩:
《经方躬行录·附子汤》
闫云科
此温阳益气,祛寒化湿之方。临床使用以背腹畏寒、手足发冷、骨节疼痛、脉沉细迟为目标。
素体阳气不足,或误汗、误下、或过用寒凉致阳气虚弱,不能温煦背腹,充达四末,故背腹畏寒如扇、手足发冷,夜间尤甚。
阳虚则寒湿不化,留着关节、肌肉、经脉,阻遏气血运,故身痛、关节痛也。
方中大量附子、白术配伍,可知寒湿之盛。口中和者,口不苦不干之谓也。
此外,精神萎靡,面色苍白,身重嗜睡,足跗水肿,大便稀溏,小便清长,带多清稀,口中多津,舌淡润无苔,或水滑苔,或淡黑滑苔,脉象沉细、两寸无力等阳气虚弱、寒湿内盛症状亦在应有之列。
本方与真武汤,仅一药之差,真武汤证“为有水气,以头眩、心下悸、呕吐、腹痛、小便不利为主症,故用生姜宣之散之。本方偏重于寒湿,以肢节疼痛、手足冷、背恶寒为主症,故倍白术、附子,加人参以温之补之,二方之用,何以辨别?痛甚、脉虚弱者用本方,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。
阅读完之后,应该就对附子汤的作用机理没啥疑惑了。
闫云科老先生做学问有个优点,就是喜欢大量阅读别家的经验并做笔记,比如有关附子汤,他在书中做的笔记如下:
附子汤的运用
闫云科
1、妇人怀娠六七月,脉弦发热,其胎愈胀,腹痛恶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脏开故也,当以附子汤温其脏。(《金匮要略》)
2、加桂心甘草,治湿痹缓风,身体疼痛如欲折、肉如锥刺刀割。(《千金要方》)
3、治水病,遍身肿满,小便不利。心下痞硬,下利腹痛,身体痛,或麻痹,或恶风寒者。(《皇汉医学·类聚方广义》)
4、遗尿,带下,水肿,怔忡;慢性心功能不全,慢性肾炎,肝炎,风湿性关节炎,慢性肠炎,盆腔炎,内耳眩晕证,脏器脱垂(如胃下垂、子宫脱垂)等属于脾肾阳衰、寒湿内阻之证。(《浙江中医学院学报》1980;5:8)
5、不语、不食,沉睡。(《辽宁医学杂志》1960;6:43)
6、督脉背痛。背冷如冰,脊不可按,脉细微。(《治验回忆录》)
7.心绞痛。伴背冷恶寒,汗出不止,指青紫,舌淡多津,脉沉细。(《中医杂志》1981 11:39)
8.丑时臂痛。伴多汗,舌胖淡,苔白厚腻,脉沉缓无力。(《国医论坛》1988;6:23)
大家通过他做的笔记就可以顺带着把这些提到的书买回来看,很多都是极佳的临床书籍。
比如说胡天雄老先生的书,我就是通过闫云科老先生的读书笔记所得知的。
当时我发现闫云科老先生做了很多有关于胡天雄的笔记,我想,能让闫云科老先生这样的经方大家所折服的医家,岂有庸手!
于是买胡天雄老先生的书回来仔细研究,结果真的是受益匪浅:【葛根芩连汤治流感高烧】胡天雄老中医经验总结
新冠肺炎血氧骤降,可用胡天雄老中医补中泻肺法
【皮肤解毒汤专题】用古经方思维分析皮肤解毒汤方证
支原体肺炎大半年没好透、体质明显变差、反复生病发烧:纯中药力挽狂澜(最后收尾的黄芪鳖甲法)
宣透郁热后咳嗽“加重”了?不!那是快好了!(用胡天雄消风和胃汤收尾)
以上都是医林独啸斋中与胡天雄老先生相关的文章。
医林独啸斋的老读者应该还记得我之前经常分享读书笔记:【医林碎金录】《黄煌经方沙龙·六》经验总结(1)
【医林碎金录】《黄煌经方沙龙·六》经验总结(2)
【医林碎金录】王琦《经方应用》经验总结(1)
【医林碎金录】王琦《经方应用》经验总结(2)
【医林碎金录】王琦《经方应用》经验总结(3)
【医林碎金录】王琦《经方应用》经验总结(4)
【医林碎金录】王琦《经方应用》经验总结(5)
【医林碎金录】王琦《经方应用》经验总结(6)
《李兴云常用经方集解》经验总结(1)
《李兴云常用经方集解》经验总结(2)
没错,我这个习惯就是学习自闫云科老先生!
图片
警告:
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与方剂都是为中医同仁学习参考之用,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试药,否则后果自负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实盘的股票杠杆平台,配资平台查询,场外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