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张照片在美国情报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
美国《战区》网站发布消息,称中国街头出现了多辆美军现役的“海马斯”火箭炮。
这些装备涂着迷彩,远看几乎能以假乱真。
但仔细辨认细节——轮胎纹理、炮管接口、车体焊接痕迹——就能确定它们并非真品,而是高仿真模型。
美媒对此表达了“深切担忧”。
他们推测,这些模型将被用作解放军训练的“标靶”。
这不是第一次发现类似情况。
此前,中国训练场还出现过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、“阿帕奇”武装直升机,甚至核动力航母的模型。
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瞄准固定靶的时代。
像“海马斯”这样的武器,打完就跑是它的生存法则。
它采用轮式底盘,最高时速86公里,15分钟内就能完成战斗准备或撤离。
要对付它,必须练就“快准狠”的本事:盯着它跑,预判它停,锁定位置,一击必中——整套流程不能有丝毫差错。
解放军的训练思路很明确:把战场“搬”进训练场。
过去打靶,可能放个铁皮罐命中就行。
现在完全不同。
“海马斯”模型不只是外形逼真,它的雷达反射面积、红外热源特征都高度模拟实装。
战机飞行员用它练对地攻击,导弹部队拿它测试目标识别,连AI系统都把它当“教材”——模型越真,AI学得越快。
训练场景也高度复杂化。
目标会机动,会隐藏,路线多变。
电磁干扰频发,地形遮挡视线,甚至要模拟敌方电子战设备压制我方侦察。
这些情况靠口头推演没用,必须靠模型反复演练。
美军真正紧张的不是模型本身,而是背后的战略意图。
美国把“海马斯”吹成“改变战场规则”的利器,尤其在俄乌冲突中,它凭借机动性和精确打击,一度迟滞了俄军攻势。
但俄军很快找到对策:无人机盯梢配合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点杀,让“海马斯”难以全身而退。
中国的能力只会更强。
侦察卫星、长航时无人机、地面雷达网组成密集的“天眼”系统,战场几乎透明。
远程火箭炮、战术导弹、自杀式无人机构成多层火力网,覆盖近中远距离。
指挥链路高度协同,从发现到打击的响应时间大幅压缩。
“海马斯”依赖通信、导航和后勤支撑。
这些环节恰是电子战的突破口。
中国近年电子干扰和网络攻防能力突飞猛进,若切断数据链或干扰GPS,“海马斯”的精确性将大打折扣。
美军在黄海的行动也从侧面印证了焦虑。
一艘搭载13米巨型雷达的美军侦察船抵近胶东半岛仅160公里,试图捕捉中国导弹试射数据。
这种“贴脸偷窥”,目标直指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进展。
而中国即将亮相的鹰击-21高超音速导弹,速度达10马赫,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。
美军航母被迫退至更远海域,传统优势正在消解。
更让美方不安的是技术透明化趋势。
胡塞武装曾缴获一枚近乎完好的GBU-53/B“风暴破坏者”制导炸弹,美媒猜测它可能流向中国用于逆向研究。
加上“海马斯”模型频繁曝光,美军担忧自己的“底牌”正被逐一拆解。
中国军工走的不是仿制路线。
国产远程火箭炮射程更远,精度更高;无人机谱系齐全,滞空时间更长。
菲律宾部署的美军“堤丰”中导系统射程约1800公里,威胁南海及东南沿海。
但中国的新型防空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已形成反制闭环。
模型出现在训练场,无关“穷兵黩武”。
它是解放军实战化转型的缩影。
当美媒渲染“担忧”时,真正的问题是:当中国把对手的武器研究透彻,并练就破解之道时,所谓“技术代差”还剩多少说服力?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实盘的股票杠杆平台,配资平台查询,场外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